农产品升级亟待构建农产品电子商务供应链
摘要:“目前,我国农产品电子商务供应链建设仍处于初级阶段和较低水平,导致农产品标准化程度低,商品化率不高,物流成本高,品牌影响力不足,质量控制不力,农产品上行乏力。同时,农产品分级、包装、检测、质量追溯、营销推广等问题也在向上困扰着农产品,给向上的农产品带来了很大的困难。”近日,北京市农业生态研究会常务理事长李建华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要解决上述问题,地方政府需要从农产品的生产、流通、销售等环节入手,构建快捷先进的电子商务供应链农产品,实现电子商务与当地产业资源的准确对接。
-
“目前,我国农产品电子商务供应链建设仍处于初级阶段和较低水平,导致农产品标准化程度低,商品化率不高,物流成本高,品牌影响力不足,质量控制不力,农产品上行乏力。同时,农产品分级、包装、检测、质量追溯、营销推广等问题也在向上困扰着农产品,给向上的农产品带来了很大的困难。”近日,北京市农业生态研究会常务理事长李建华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要解决上述问题,地方政府需要从农产品的生产、流通、销售等环节入手,构建快捷先进的电子商务供应链农产品,实现电子商务与当地产业资源的准确对接。
“触底”:提高网络市场竞争优势
“并非所有农产品都能通过电子商务渠道销售。农产品上涨时,要以当地优势产业和特色产品为***,梳理出适合上升比较优势的农副产品、乡村旅游、民俗产品等特色产品。这就需要当地政府有一个深刻的认识。”李建华说,当地政府必须根据当地资源禀赋和当地情况,组织当地的农林、旅游、商务等相关职能部门,对辖区内的农产品生产情况进行分析其管辖范围,特别是***产量、产量、上市时间、质量和技术水平,以及销售情况,包括销售渠道和比例,自主品牌的归属,全面统计商品电子商务企业和贫困户的网络销售情况,形成基本档案和农产品数据库。
然后,根据底层情况,对农产品进行明确定位,制定有针对性的网络销售措施,包括:哪些农产品适合网络营销,网络营销的优势,网络营销的方向和客户,在线营销模式(在线零售或批发),农产品需要生产认证,需要冷链延长农产品保存时间和在线营销周期,其中需要冷链是农产品实现错开销售和网上销售的痛点和难点。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大多数地区对本地特色产品缺乏全面准确的了解,对本地特色产品梳理不够,缺乏针对性的销售措施。此外,数据统计范围过窄,未将乡村旅游、民俗产品、餐饮住宿等电子商务纳入统计范围,导致网络市场对地方特色农产品缺乏竞争优势。
“制度标准”:规范农产品加工,提高农产品质量
由于农产品鲜活性、季节性、地域性、分散性、生产主体多样化等突出特点,农产品标准化程度不高,同一产品质量不一样,已成为制约规模的重要因素关于农产品。
李建华说,要解决上述问题,必须规范当地产品的养殖、种植、养殖、施肥、浇水、除草、采摘等生产环节的生产工艺;规范产品的采后商品化加工过程,如仓储、分级等,包装、预冷、检测、质量追溯等流通环节,并推动其向当地合作社、农户、家庭农场等广泛推广。工艺标准化对提高特色农产品质量控制和标准化水平,提高小规模农业生产集约化水平,增加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产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李建华举例说,四川资中血橙,经过农林局、血橙协会等机构的科学分析,资中县政府下发文件明确,资中血橙采摘时间为每年1月1日,以确保高质资中血橙能够以***的品质到达消费者手中。它重塑了“京城血橙”的形象。
“地方政府只有制定特色农产品生产流通标准,才能保证产品质量。只有积极培育地方农产品供应链企业,使电子商务企业与之接轨,统一采购,降低采购成本,才能使农产品价格进一步走高,才能调动生产主体的积极性,才能使地方政府真正做到愿意投资农业,保证农产品规模。”李建华说。
此外,地方政府和企业还应推动物联网、大数据和质量追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使生产信息透明化、全程可追溯,提高产品的公信力。
“培育品牌”:打造区域品牌“金卡”
“作为农产品电子商务供应链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域公共品牌是搞活、帮助和丰富农业的有效途径,是拉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一手,也是区域‘金卡’李建华说,它对形象起到了积极作用,该地区的声誉和旅游业。需要指出的是,区域公共品牌不能注册为普通商标,只能以集体商标和认证商标两种形式表现。
但目前,一些地方存在品牌意识淡薄、保护意识不足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区域公共品牌的缺失,一些地方政府将公共品牌作为区域公共品牌,导致了区域公共品牌的民营化。与区域公共品牌的“公共性”相比,企业品牌具有“特殊属性”,其他企业无法分享企业品牌带来的利益,企业品牌也是衡量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
李建华认为,打造区域公共品牌,要挖掘区域产品的生态价值、文化价值和特色价值,增强其商品价值的提升,运用新媒体,讲好产品故事,运用区域公共品牌统一质量标准、包装标识、追溯、营销,宣传推广,以品牌保证质量。同时,区域公共品牌的运营必须尊重市场规律,遵循“地方政府、行业协会、优势企业、专业团队运作”的理念,建立品牌共享机制,充分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同时,品牌建设离不开创作者和经营者的内外部价值观的共同努力。政府可以将经营权委托给企业经营,让各方和品牌共同成长、呵护和分享品牌带来的附加值和收益。